中國金融中心指數(CFCI)

-
第十四期中國金融中心指數(CFCI 14):走進重慶
中國金融中心信息網 2023-02-2412月27日,“第14期中國金融中心指數(CFCI)”在深圳舉辦的“2022年中國地方金融發展論壇”上正式發布。
中國金融中心指數(以下簡稱CFCI)由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金融發展與國資國企研究所團隊編制,旨在構建適應我國金融中心特點的競爭力評價體系,持續跟蹤研究國內金融中心建設發展狀況,為相關部門提供決策參考和政策依據,為社會各界提供觀察國內地方金融發展的窗口。首期CFCI于2009年發布,其后每年發布一次,本期是第十四次發布。
本期報告核心要點包括:
1.頭部金融中心競爭格局趨穩,區域“分層效應”突顯。第14期CFCI綜合競爭力十強榜單成員已經連續三期維持一致。其中,上海、北京、深圳分列全國金融中心前三甲,優勢更加凸顯;廣州、杭州、成都、重慶、南京、天津、武漢作為分別躋身本期國內金融中心十強,排名維持不變。其他區域金融中心排名依次為蘇州、鄭州、西安、大連、長沙、青島、濟南、福州、合肥、寧波、廈門、無錫、太原、石家莊、南昌、南寧、???、沈陽、昆明、哈爾濱、長春、貴陽、烏魯木齊、蘭州、溫州和呼和浩特。本期新增???、太原、呼和浩特、貴陽和蘭州5個樣本城市。
2.后疫情時代中國金融主動作為,多數金融中心的金融產業績效恢復增長勢頭。過去一年,國內各大金融中心城市持續加力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助力市場主體紓困,服務穩增長、保民生,經受住了國際國內復雜環境的沖擊考驗。2021年36個金融中心的金融業增加值總和達到了5.69萬億元,占當年全國總量的62.4%,比重較五年前提高了5.6個百分點,保持在歷史高位水平。本期36個金融中心城市中,21個城市的金融產業績效得分恢復正增長。本期金融產業績效TOP 10分別是北京、上海、深圳、廣州、杭州、南京、重慶、成都、天津和蘇州。
3.國內主要金融中心持續發力法人金融機構集聚,頭部中心“馬太效應”更加突出。金融中心進一步在金融機構資源集聚方面發力,金融機構實力得分增長明顯。截至2021年底,36個金融中心金融機構總資產規模占全國比重超過四分之三。其中,銀行業機構總資產約占全國總量的76%,保險業機構總資產占全國的94%,法人證券公司總資產占全國的97%,公募基金資產管理規模占全國的85%。本期金融機構實力TOP 10分別是北京、上海、深圳、廣州、杭州、天津、重慶、成都、武漢和南京。其中,北京、上海較國內其他城市的分差優勢擴大明顯,顯示國內金融機構資源進一步向頭部金融中心加速集聚。
4.多數金融中心城市金融市場規模得分恢復增長,資本市場利用水平顯著提升。得益于注冊制提速、退市新規施行、北交所設立等資本市場系列改革深化推進,本期多數城市資本市場利用水平得分出現了較大程度的增長。其中,25個金融中心的金融市場規模得分實現增長,僅6個城市得分出現小幅減少。本期金融市場規模TOP 10分別是上海、深圳、北京、大連、鄭州、廣州、杭州、蘇州、南京和武漢。2021年,36個金融中心合計擁有A股市場上市公司3089家,占全國總量的66%,全年新增A股市場首發上市公司350家,約占當年全國總量的73%,全年股票市場融資總和達到11465億元,約占全國總量的68%。其中,蘇州、杭州在資本市場利用方面表現亮眼,杭州和蘇州全年新增IPO上市公司數分別達到38家和32家,年末A股上市公司數分別達到199家和175家,各項指標分別排名全國第4和第5,僅次于三大全國性金融中心。
5.金融生態環境作為金融中心建設的“長尾因素”正發揮更大支持作用。本期36個金融中心金融生態環境得分增長的止跌回升,顯示出新冠肺炎疫情等對金融人才環境、商業環境的影響趨于減弱,特別是因此前宏觀經濟相關指標總量減少、增速放緩引致的評分下降因素均實現了逆轉。本期36個金融中心2021年GDP平均增速達到了7.6%,較上年同期平均高出4.5個百分點,其中35個城市GDP增速指標大幅高于上年同期。本期金融生態環境排行榜TOP 10分別是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成都、武漢、杭州、重慶、南京和蘇州。因生活環境、商業環境、國際聯通等長尾慢變量變化對金融中心長遠發展所帶來長期作用,未來需要引起更多重視。
6.本期指數走進崛起中的國家西部金融中心——重慶。作為經略西南水道的通商裕國重鎮,重慶見證并參與了近代中國金融發展史的興衰變化,在歷史變遷和時代演進中實現了金融業發展和突破。新中國成立后,伴隨著改革開放,重慶金融在服務自身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中實現擴張,形成了對整個西南地區乃至長江上中下游流域的金融集聚和輻射能力。進入新時代,重慶金融業由規模擴張轉向高質量發展,持續發力“金融科技”“科創金融”“普惠金融”“農村金融”“綠色金融”等特色金融領域,形成了一批具有全國示范效應的金融發展創新模式和服務,創下了多個全國、西部“第一”或“率先”。本期重慶金融中心綜合競爭力排名全國第7位,在33個區域金融中心中排名第4位。其中,金融機構實力排名國內第5、區域金融中心第2,金融產業績效排名國內第7、區域金融中心第4。展望未來,重慶將圍繞黨中央、國務院關于推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決策部署,按照《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成渝共建西部金融中心規劃》提出的“支持重慶打造西部金融中心,加快推進成渝共建西部金融中心”要求,將成渝加快建設成為“立足西部、面向東亞和東南亞、南亞,服務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的西部金融中心”。
雜志名稱:第十四期中國金融中心指數(CFCI 14):走進重慶下載次數:192下載 -
第十三期中國金融中心指數(CFCI 13):走進南京
中國金融中心信息網 2022-06-2012月28日,第13期“中國金融中心指數(CFCI)”在深圳舉辦的“2021第二屆CDI中國上市公司高質量發展論壇”上正式發布。
中國金融中心指數(以下簡稱CFCI)由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金融發展與國資國企研究所團隊編制,旨在構建適應我國金融中心特點的競爭力評價體系,持續跟蹤研究國內金融中心建設發展狀況,為相關部門提供決策參考和政策依據,為社會各界提供觀察國內地方金融發展的窗口。首期中國金融中心指數(CDI CFCI)于2009年發布,其后每年發布一次。
本期核心要點:
1.國內31個金融中心排名格局趨穩。第13期CFCI綜合競爭力十強榜單成員與上期一致,個別城市小幅變動位次,上海、北京、深圳、廣州、杭州、成都、重慶、南京、天津和武漢躋身本期國內金融中心十強。其他區域金融中心排名依次為鄭州、蘇州、西安、長沙、大連、青島、濟南、寧波、福州、廈門、合肥、沈陽、南寧、無錫、昆明、南昌、石家莊、長春、哈爾濱、烏魯木齊和溫州。
2.金融中心發展經受住了疫情的考驗。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持續沖擊背景下,本期中國金融中心指數整體仍保持了增長勢頭,31個金融中心中有25個中心實現了不同程度的得分增長,6個中心得分出現小幅減少。其中,深圳繼續保持強勁增長勢頭,本期得分較上期增長22.65分,同比多增8.13分,增幅全國第一;廣州、杭州、成都、重慶、南京則在28個區域金融中心中繼續保持較強的領先態勢。納入指數的31個金融中心的2020年金融業增加值累計達到5.06萬億元,占當年全國金融業增加值的比重達到了60.2%,比重較上一年度提高了2.5個百分點,創歷史新高。31個金融中心2020年的金融業增加值平均增速6.2%左右,較2019年平均增速小幅回落0.8個百分點,但較31個金融中心當年GDP平均增速高出3.1個百分點。
3.金融中心的資源集聚效應更加突出。截至2020年底,31個金融中心金融機構總資產規模占全國比重超過四分之三。其中,銀行業機構總資產約占全國總量的74%,保險業機構總資產占全國的90%,法人證券公司總資產占全國的96%,公募基金資產管理規模占全國的89%。
在金融機構實力得分方面,本期金融機構實力TOP 10分別是北京、上海、深圳、廣州、杭州、天津、重慶、成都、南京和武漢。受疫情沖擊以及本輪地方金融組織清理整頓等因素影響,部分地方的金融機構規模增速放緩,小額貸款、融資擔保、融資租賃、商業保理等金融組織數量“擠水分”影響顯現,本期31個金融中心中有19個城市得分出現小幅減少。其中,北京和深圳分別較上期同比多增15.5分、6.8分,加速金融機構資源集聚。
在金融市場規模得分方面,本期金融市場規模TOP 10分別是上海、深圳、北京、大連、廣州、鄭州、杭州、蘇州、武漢和成都。得益于國內證券市場的持續回暖以及資本市場多項改革紅利的釋放,31個金融中心的金融市場規模得分僅7個城市得分出現小幅減少。其中,蘇州、杭州在資本市場利用方面表現亮眼,兩者全年新增IPO上市公司數分別達到25家和16家,全年新增股票融資分別達到440億元和580億元,年末A股上市公司數分別達到140家和162家,各項數據僅次于三大全國性金融中心。
4.金融中心建設長尾因素需要重視。本期金融生態環境得分一改往期穩健增長態勢,出現大量城市得分減少現象,31個金融中心中有17個城市得分出現了負增長。一是疫情持續沖擊影響下宏觀經濟相關指標總量減少、增速放緩引致的經濟基礎環境評分下降;二是地方政府財政全面承壓導致的地方政府負債率、債務率等相關地方風險控制指標不斷攀升;三是進出口、國際旅游、外商投資等相關國際化指標出現大幅降低。本期金融生態環境排行榜TOP 10分別是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成都、杭州、武漢、南京、蘇州和青島。因生活環境、商業環境、國際聯通等長尾慢變量變化對金融中心長遠發展所造成的不利影響,需要引起高度重視。
5.國內金融中心發展地域特征明顯。東北地區金融中心綜合競爭力整體已低于28個區域金融中心平均水平,特別是金融生態環境得分延續不斷減少趨勢;北部沿海地區金融中心整體發展速度偏緩,天津金融中心發展失速明顯,青島濟南正奮力追趕;東部沿海地區6個金融中心競爭分化顯著,各自發展特色顯現,杭州在區域中的領先地位進一步鞏固;南部沿海地區廣州綜合競爭力表現一枝獨秀,廈門與福州兩者競爭膠著;中部地區武漢和鄭州齊頭并進,綜合實力相對接近;西部地區兩極分化明顯,成都和重慶保持領跑地位,西安緊隨其后。
6.京滬深全部進入單項十強的榜單。本期指數繼續從金融中心專業化、特色化發展的角度,評選出了8個領域的單項十強城市。
——2021年中國金融中心法人金融機構發展十強:北京、上海、深圳、天津、杭州、廣州、南京、福州、成都和重慶。
——2021年度中國金融中心地方金融機構發展十強:深圳、廣州、重慶、上海、武漢、天津、北京、成都、杭州和大連。
——2021年度中國金融中心資本市場利用十強:北京、上海、深圳、蘇州、杭州、廣州、寧波、南京、無錫和成都。
——2021年度中國金融中心基金業發展水平十強:上海、深圳、北京、杭州、天津、廣州、寧波、蘇州、青島和廈門。
——2021年度中國金融中心金融人才集聚能力十強:北京、深圳、上海、重慶、天津、廣州、西安、鄭州、成都和杭州。
——2021年度中國金融中心金融開放發展水平十強:上海、北京、深圳、廣州、南京、天津、成都、杭州、蘇州和青島。
——2021年度中國金融中心金融風險管理水平十強:溫州、蘇州、深圳、上海、無錫、北京、廈門、寧波、青島和重慶。
——2021年度中國金融中心金融政策綜合支持十強:深圳、廈門、濟南、廣州、成都、北京、武漢、杭州、西安和上海。
7.本期指數走進金融業發展與金融中心建設有著深厚歷史傳承及鮮明時代特征的千年古都南京。南京是國內最早引入新式金融的重要城市,在中國金融發展史上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本期南京金融中心綜合競爭力排名全國第8位,在28個區域金融中心中排名第5位。其中,金融產業績效、金融機構實力、金融市場規模和金融生態環境四大分項在國內28個區域金融中心中均排名前十。過去十年間,南京CFCI綜合競爭力排名均進入了全國前十、在28個區域金融中心中則進入前六,南京已成為蘇皖贛三省中金融業務量最大、機構數量最多、業務種類最全、服務功能最強的城市,區域金融中心的影響力和輻射力顯現。
雜志名稱:第十三期中國金融中心指數(CFCI 13):走進南京下載次數:307下載 -
第十二期中國金融中心指數(CFCI 12):走進蘇州
中國金融中心信息網 2022-06-2012月4日,第十二期“中國金融中心指數(CFCI)”在深圳舉辦的“2020·中國地方金融發展論壇”上由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發布。
中國金融中心指數(CDI CFCI)由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金融與現代產業研究所團隊編制,旨在構建適應我國金融中心特點的競爭力評價體系,持續跟蹤研究國內金融中心建設發展狀況,為相關部門提供決策參考和政策依據,為社會各界提供觀察國內地方金融發展的前沿觀察窗口。首期中國金融中心指數(CDI CFCI)于2009年發布,其后每年發布一次。
本期核心要點:
1、金融中心建設“分層效應”正在顯現。上海、北京、深圳分列全國金融中心前三甲,優勢更加凸顯;廣州、杭州、成都、天津、重慶、南京、武漢、鄭州、蘇州、西安躋身區域金融中心十強,競相創新發展。其他區域金融中心排名依次為大連、長沙、濟南、青島、廈門、福州、寧波、合肥、沈陽、無錫、南寧、昆明、南昌、哈爾濱、石家莊、烏魯木齊、長春和溫州。
2、金融中心建設“馬太效應”更加強化。納入指數的31個金融中心的金融業增加值累計達到4.44萬億元,占全國金融業增加值的比重57.7%,較上一年提高了1.6個百分點。31個金融中心中僅有5個中心的綜合競爭力得分出現小幅減少,其余26個中心均實現了不同程度的得分增長,得分增長最快仍是三大全國性金融中心上海、北京、深圳。2019年31個金融中心金融業增加值平均增速為6.9%左右,較上一年回升1.9個百分點,基本回升至上一年增速下滑之前的增長水平。其中,蘇州2019年金融業增加值增速達到了12.8%,高出31個金融中心平均水平5.9個百分點,排名第1。
3、金融中心建設“法市效應”更加突出。無輻射不中心,金融中心的輻射功能主要依靠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31個金融中心集聚的法人商業銀行總資產占全國的79.6%,法人保險公司總資產規模占全國的87.2%,法人公募基金管理資產占全國的91.2%,法人證券公司總資產占全國的95.8%。其中,法人商業銀行和法人證券公司總資產規模全國占比分別較上年度提高了7.3個百分點和1個百分點。在31個金融中心內部,也呈現強者恒強的集聚態勢。2019年,國內新增持牌金融機構絕大部分落戶在三大全國性金融中心,三者金融機構實力得分之和超過其它28個區域金融中心的總和。28個區域金融中心中,鄭州金融機構實力進步表現最明顯,連續兩期排名上升保持第1,本期排名國內第17名。
本期金融市場規模TOP 10分別是上海、深圳、北京、廣州、大連、鄭州、杭州、南京、武漢和蘇州。廣州的金融市場規模排名進步明顯,得益于區域股權交易市場和資本市場利用方面的優異表現,本期排名上升4個名次,首次躋身分項排名前四。由于我國金融市場資源高度集中,過去歷期指數金融市場規模分項排名前五強均為上海、深圳、北京、大連和鄭州這五個擁有全國性交易市場的城市。2019年,廣州區域股權交易市場掛牌展示企業數超過了1.75萬家,數量排名全國第1。
國內各金融中心2019年的資本市場利用水平普遍實現大幅提升,31個金融中心年內共新增154家A股上市公司,新增A股市場股票融資5423億元。
除京滬深外,28個區域金融中心中杭州和蘇州表現亮眼。2019年,杭州和蘇州的境內上市公司數分別達到了146家和120家,年度均新增14家A股上市公司。
4、金融中心建設“錢才效應”仍在繼續。無集聚不中心,金融中心必然是資本(錢)和人才(才)的集聚地。納入指數的31個金融中心本外幣存、貸款余額分別占全國51.5%、52.3%,單位金融從業人員占全國的48.6%。
從主要評估“錢才效應”的金融產業績效看,深圳本期得分增長34.51,在31個金融中心城市中排名第一,表現出了高增長性,特別是在金融從業人員方面,近年來深圳金融人才流入效應顯著,近三年金融從業人員平均增速超過了10%。
5、金融中心建設“長尾效應”需要重視。受全球經貿環境惡化、國內經濟增速下行等因素影響,金融生態環境不同往期穩健增長態勢,在31個金融中心中有16個城市得分出現了負增長,生活環境、商業環境、國際聯通等長尾慢變量的變化需要引起高度重視。
本期金融生態環境得分增長前三分別是廈門、杭州和上海,得分下降前三城市則是青島、哈爾濱和長春。北京和上海的金融生態環境最優,兩者在金融人才環境、商業環境和國際化程度方面,繼續穩固全國前三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31個金融中心的地方風險控制水平整體有所下降。本期31個金融中心中,17個城市在地方風險控制水平方面的得分出現減少,18個城市的地方政府負債率出現上升,27個城市地方政府債務率上升。
6、京滬深全部進入單項十強榜單。本期指數繼續從金融中心專業化、特色化發展的角度,評選出了8個領域的單項十強城市。
——2020年中國金融中心法人金融機構發展十強:北京、上海、深圳、天津、杭州、廣州、南京、成都、福州和重慶。
——2020年度中國金融中心地方金融機構發展十強:深圳、重慶、上海、北京、廣州、杭州、天津、武漢、南京和蘇州
——2020年度中國金融中心資本市場利用十強:北京、上海、深圳、杭州、蘇州、廣州、南京、武漢、成都以及寧波。
——2020年度中國金融中心基金業發展水平十強:上海、深圳、北京、杭州、天津、廣州、寧波、蘇州、福州和廈門。
——2020年度中國金融中心金融人才集聚能力十強:北京、上海、深圳、天津、重慶、廣州、杭州、成都、鄭州和西安。
——2020年度中國金融中心金融開放發展水平十強:上海、北京、深圳、廣州、南京、天津、成都、杭州、青島和蘇州。
——2020年度中國金融中心金融風險管理水平十強:深圳、溫州、蘇州、上海、無錫、北京、廈門、寧波、青島和重慶。
——2020年度中國金融中心金融政策綜合支持十強:深圳、成都、廈門、北京、濟南、廣州、杭州、西安、青島和上海。
7、本期指數走進“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美譽的蘇州。作為自古以來繁榮富庶之地,蘇州悠久優良的商業文化氛圍很早就孕育了金融基因,歷史上曾有“存款碼頭”之稱,對近代江浙地區民族工商業發展與振興起到了重要作用。進入新的發展時期,蘇州金融業發展背后擁有堅實的實體經濟、多元的國際平臺和高效的政府服務,自身金融中心發展有望邁上新的臺階。
蘇州自2010年入選第二期CFCI評價榜單以來,金融中心競爭實力長期保持全國28個區域金融中心前十,金融業整體發展水平在國內處于中上游地位。本期蘇州金融中心綜合競爭力在國內28個區域金融中心中排名第9位,排名較上期提升1個名次。其中,金融產業績效、金融機構實力、金融市場規模和金融生態環境四大分項均排名28個區域金融中心前十。
蘇州金融中心發展的最大特點是,政府部門和金融機構善于圍繞實體經濟需求開展務實創新。蘇州金融產品和政策創新層出不窮,信保貸、關助融、園易融等金融產品和政策創新,為緩解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難題發揮了重要作用,央行數字貨幣、區塊鏈金融、金融科技監管創新等金融科技領域走在全國前列。其中蘇州在全國率先打造的綜合金融服務平臺、構建的綜合金融服務體系,大幅提升企業融資對接效率,地方征信平臺建設得到央行領導肯定,已作為“蘇州模式”在全國復制推廣。
8、首次發出成立“中國地方金融論壇”倡議
在本次發布會上,圍繞“新發展格局下地方金融改革創新、開放合作與穩定發展”研討主題,多地的地方金融發展專家代表做了精彩的主題演講。
與此同時,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金融研究總監張建森博士首次發出成立“中國地方金融論壇”的倡議。
根據倡議,“中國地方金融論壇”定位為非營利、非官方交流平臺,秉持開放包容的價值理念和前瞻創新的戰略視野,致力于促進地方金融發展參與者、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經驗分享與思想交流,為地方金融改革創新、開放合作與穩定發展貢獻智慧和行業洞見,推動中國地方金融制度和政策優化,促進金融更加高效服務實體經濟。
按照初步構想,該論壇將由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和深圳金融穩定發展研究院聯合發起,邀請全國各省市地方金融主管部門、金融研究智庫、金融機構及類金融機構、金融行業協會等相關部門及機構作為會員單位。
雜志名稱:第十二期中國金融中心指數(CFCI 12):走進蘇州下載次數:470下載
指數簡介

評價方法
- 評價原則
- 綜合開發研究院(中國 深圳)(CDI)在進行多年區 域金融學研究的基礎上,綜合運用前人研究成果, 結合我國實際情況,編制了“CDI中國金融中心 指數”(China Financial Center Index,簡稱 CFCI),旨在為我國金融中心更好更健康的發展 提供一定可借鑒的線索。
- 指標體系
- CDI CFCI的指標體系由四大一級指標構成,分別 是:金融產業績效、金融機構實力、金融市場規 模和金融生態環境。其中“金融生態環境”下又 歸納分為兩大塊,即作為二級指標的“金融人才 環境”和“金融商業環境”。
- 樣本選擇
- 第一期CDI CFCI的樣本城市選取的標準是:中國 內地2007年GDP在1400億元人民幣及以上的省 會城市和計劃單列市,一共有24個城市。這些城 市經濟發展已經達到一定的水平,并在行政地位 上有著一定的優勢,有利于金融資源的集聚。
- 數據處理
- CDI CFCI 完全采用客觀數據,以各城市公布的 最新統計年鑒數據為基礎,結合使用各金融監 管機構和金融機構公布的統計數據。舉例,第 一期CDI CFCI報告發布于2009年,其使用的就 是2008年各地的統計年鑒、各行業年鑒和各機 構年報等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