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下旬,深圳第六次黨代會和人大政協“兩會”相繼召開。根據慣例,黨代會報告和當年政府工作報告將全面總結過去五年的成就和問題,確定未來五年的發展方向和目標,今次也不例外。揆諸以往,深圳五年發展規劃通常會提出戰略目標和量化目標。戰略目標相當于未來發展方向或定位,量化目標則是一個指標體系,包括預期性和限制性指標。
2012年底,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深圳,提出“三個定位,兩個率先”的發展方向,期望廣東(深圳)成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排頭兵、深化改革開放的先行地、探索科學發展的實驗區,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率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2014年底,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將治國理政的總體框架概括為“四個全面”,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叭齻€定位,兩個率先”、“四個全面”因此成為深圳制定未來五年發展目標的主要依據。
建成國際化創新型城市
根據第六次黨代會報告的表述,深圳未來五年的戰略目標是“努力建成現代化國際化創新型城市”,體現為“兩區三市”:努力建成更具改革開放引領作用的經濟特區、更高水平的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更具輻射力帶動力的全國經濟中心城市、更具競爭力影響力的國際化城市、更高質量的民生幸福城市。
政府工作報告則著重強調要勇當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四個全面”)的排頭兵??傮w上看,黨代會報告和政府工作報告從不同角度詮釋了“現代化國際化創新型城市”的內涵和要素??梢钥隙?,“努力建成現代化國際化創新型城市”(以及“兩區三市”和“四個全面”排頭兵)將成為深圳編制經濟社會發展“十三五”規劃的指導思想。
這一戰略目標既是對以往發展方向和路徑的延續和堅持,也是根據內外部環境變化和深圳實際對目標進行的微調和校準。在此之前,深圳“十一五”規劃提出的戰略目標是到2020年,建設亞太地區有重要影響的國際高科技城市、國際物流樞紐城市、國際金融貿易和會展中心、國際文化信息交流中心和國際旅游城市,用15年左右的時間把深圳建設成為重要的區域性國際化城市;“十二五”規劃提出的戰略目標是,率先建成國家創新型城市、民生幸福城市、國家低碳生態示范城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示范市和現代化國際化先進城市建設取得新進展。
“十一五”規劃的“區域性國際化城市”,調整為“十二五”規劃的“現代化國際化先進城市”,又將調整為“十三五”規劃的“現代化國際化創新型城市”。戰略目標有所提升,發展方向趨于具體。與過去10年比較,今后五年的戰略目標更加強調深圳在國家改革開放中的引領作用,以創新驅動發展的示范作用,經濟輻射帶動作用,民生改善提升的樣板作用。這是深圳的自我期許,也是深圳對國家戰略職責的自覺認知。
2020年GDP目標2.6萬億
量化目標是戰略目標的支撐。如果說戰略目標確定的是城市的核心功能,那么量化目標則是對核心功能的分解。量化目標中最重要的是生產總值和人均生產總值。前者決定城市經濟功能的強弱,后者決定城市經濟質量的高低。
深圳提出的未來五年GDP總量目標是2.6萬億元左右,人均GDP是3.5萬美元左右。根據這一目標倒推,2015年-2020年深圳名義GDP年均增速為8.4%。比較而言,這一增速不僅不高且略顯保守。在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的2012年到2014年,深圳GDP的名義增速分別為12.6%、12.0%和10.4%,雖有所下降,但仍保持兩位數增長,與之相應的GDP實際增長率分別為10.0%、10.5%和8.8%。與8.4%的GDP名義增速相應的GDP實際增速大約在6.4%左右,后者應該是未來5-10年中國經濟的平均增速。而實際上,除非有重大影響事件發生,否則無論是名義GDP還是實質GDP,深圳的增速都不會低于全國平均值。
回溯歷史,深圳五年規劃設定的量化目標歷來穩健?!笆晃濉币巹澋腉DP目標是2010年達到9000億元,2015年達到1.5萬億元,2020年達到2萬億元。實際完成情況是,2010年達到9500多億元,超出目標值5.6%;2014年達到1.6萬億元,提前實現并超出2015年目標值6.7%。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2020年2.6萬億元的GDP目標具有實現的可能性。
人均GDP方面,深圳“十一五”規劃的目標是2010年達到1.2萬美元左右,“十二五”規劃的目標是2015年達到1.5萬美元左右,2020年爭取達到2萬美元左右。實際完成情況是,2010年達到1.39萬美元,超額實現規劃目標;2011年達到1.71萬美元,提前4年超額實現2015年規劃目標;2014年達到2.43萬美元,是2015年目標值的162%,更相當于提前6年超額實現2020年規劃目標??梢娚钲谌司鵊DP的目標更為穩健。因此2020年人均GDP規劃目標的調整幅度也較大,在考慮人口增長(初步預測2020年深圳常住人口為1200萬人)因素的基礎上,仍較“十一五”規劃的規劃目標提高了75%。而根據增長慣性,2020年深圳人均GDP達到4萬美元或許不無可能。
說清楚深圳經濟增長的核心動力所在的確并非易事。而這種難以說清或結果的出人意外,既是深圳獨特魅力所在,也是深圳市場化水平較高的表征。在這一點上深圳與香港有相似之處,即GDP和人均GDP是一種“錄得”,其增長快慢更多取決于市場。盡管實際結果與預計目標偏離較大,說明規劃的科學性有待加強,但也表明深圳的GDP和人均GDP并非人為“制造”,而是一種真實存在。
人均GDP拉近與香港距離
2014年香港名義(以當時市價計算)GDP折合人民幣18047億元,高出深圳2045億元;2012年-2014年香港GDP名義增速分別為5.3%、5.0%和5.5%。假設2014年-2020年香港GDP名義平均增速為5.3%,那么2018年深圳名義GDP將追平香港,2019和2020年則將超過香港。
2014年香港名義人均GDP折合為4.0萬美元,深圳相當于香港的60%左右。2012-2014香港人均GDP名義增速分別為4.1%、4.5%和4.7%,假設2014年-2020年香港名義人均GDP平均增速為4.3%,那么2020年香港名義人均GDP約為5.1萬美元,屆時如果深圳實現3.5萬美元的目標值,則接近香港的70%,盡管差距依然較大,但呈現逐步縮小之勢。
總體而言,深圳經濟過去五年表現較好,未來增長前景樂觀可期。盡管深圳主要經濟指標與香港進一步接近,但港深在諸多方面仍有較大差距。今年初民間出現一股“盛贊”深圳之風,歷數深圳種種表現優異之處,在中國社科院城市綜合競爭力最新排名中,深圳也首次力壓香港奪冠(內地對此結果不以為然的不乏其人)。而在黨代會和“兩會”前后,深圳官方和民間均強調深圳的不足之處和歷史欠賬。似乎每隔幾年,深圳就出現一次躁動,需要一次重新認知,今次也不例外。至于未來五年深圳如何發展和發展如何,仍值得關注。
(本文有關數據測算分析曾與我的同事鄭宇劼先生進行討論,特此說明并致謝,但文章由作者負責。)
作者為綜合開發研究院(中國?深圳)港澳經濟社會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