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萬達:企業強,城市就強



  前不久,深圳市委市政府出臺了《關于支持企業提升競爭力的若干措施》,內容包括:通過設立產業基金的方式引導企業轉型升級,通過提供產業用地解決企業創新的空間難題,通過政府職能轉變和簡政放權的改革給企業提供更有效率的服務,等等。這是深圳落實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大舉措之一。

  企業競爭力是一個既古老又新穎的話題。企業的競爭力就是城市的競爭力,甚至代表了一個國家的競爭力。

  加拿大蒙特利爾國家科學研究院教授馬里奧·波利斯,在其著作《富城市,窮城市》中探尋了全球城市繁榮與衰落的秘密,在他看來,企業競爭力就是一個城市繁榮或衰落的重要決定因素。企業競爭力強,城市的競爭力就強;企業競爭力弱,城市的競爭力就弱。

  從某種意義上講,企業競爭力也代表了一個國家的競爭力。如果說國家之間的競爭看得見的是外交,是軍事,是軟實力,是力量的對比,那么企業之間的競爭則走在國家競爭的最前線,是最直接的短兵相接。

  當下,在全球經濟繼續面臨深度調整的時候,提升我國企業的競爭優勢就是增強國家的競爭優勢,就是對全球經濟穩定復蘇最直接的貢獻。

  深圳是我國改革開放的重要窗口,是企業"走出去"的排頭兵,深圳企業競爭力的提升,不僅影響到城市的競爭力,也影響到國家的競爭力。

  競爭力就是創新力。深圳企業的競爭力,主要體現在創新能力上,創新使深圳企業有活力、有張力、有生命力。創新使深圳企業在全球競爭中能夠保持優勢,在"走出去"中創造出非凡的業績。

  競爭力就是生產力。深圳2016年第一季度的經濟數據十分亮眼:GDP增長8.4%,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增長29.6%。深圳經濟的"穩增長"和財政收入的"高增長",得益于良好的稅源,這就是擁有一批競爭力較強的企業。

  競爭力也不是一成不變的,今天創新實力強,并不見得明天還強;今天活得很好,并不見得明日還活得好。面對國內外激烈的市場競爭,在成本上升、人才短缺、土地制約等一系列對競爭力產生不利影響的背景下,深圳企業應如何獲得持續的企業競爭力?

  提升深圳企業競爭力,需要靠兩種精神。一是以企業家精神驅動創新,使企業家成為創新的組織者、發動者;二是以工匠精神提高質量,使企業在堅持追求精益求精的質量中提升競爭力。

  提升深圳企業競爭力,需要降低兩種成本。一是要降低營商成本,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涉及到土地、稅收、融資、人力、物流等諸多要素,都構成企業的營商成本,這個成本高了,企業的利潤就少了,競爭力就會削弱;反之,企業的利潤就會增加,競爭力就會得到提升;二是要降低企業的制度性交易成本,政府的各種管制以及對企業經營的干預,都是企業的交易成本,雖然這個成本不是會計成本,卻影響了企業的效率和競爭力。

  提升企業競爭力,需要靠"兩只手"來調節。一只是"看不見的手",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這就要更多地要依靠企業家;另一只是"看得見的手",就是政府要積極有為,支持企業提升競爭力。深圳市委市政府出臺文件支持企業提升競爭力,就是充分發揮有形之手積極有為的作用。這不是干預市場,更不是破壞市場,而是順應市場、親善市場的正確做法。

  越是在經濟下行、結構調整、預期向差的時候,越是考驗企業競爭力的關鍵時候,就越需要政府積極有為,支持企業提升競爭力。

  當前,在全國落實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五大任務"的關鍵時刻,企業競爭力的提升是穩增長、調結構、轉方式的重要動力。深圳完全可以發揮改革創新的優勢,通過提升企業競爭力,在降成本、補短板方面有所作為,為全國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出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