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9日下午,主題為“新經濟與舊制度”的2017綜研基金·中國智庫論壇暨綜合開發研究院深圳年會在深圳舉行,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課題研究小組及中科院先進技術研究院、阿里研究院與華大基因等研究機構與企業代表出席并參與討論。


就在此前6月21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李克強總理專門就新經濟、新業態及共享經濟的屬性界定、制度調整及責任落實等方面提出指導意見,并明確提出“鼓勵創新、包容審慎”的監管原則。


國家高端智庫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2016年就將“新經濟與舊體制”確定為重點研究方向,與多家深圳新經濟龍頭企業一起共同展開課題研究,并于2017年5月提交首份研究報告,為中央決策層在新經濟監管思路上提供參考。


為此我們整理摘錄了部分論壇嘉賓討論內容以饗讀者。

鄭宇劼 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智庫研究信息部部長


最近,關于宏觀經濟形勢有很多爭論。各個機構首席經濟學家紛紛討論,到底我們有沒有進入新周期,以及什么是新周期。


樂觀派認為上半年GDP高達6.9%的增長,以及超預期的工業、消費和出口數據均體現出中國經濟正在進入一輪新的上升周期;而悲觀派則指出,雖然數據不錯,但中國經濟增長的“邏輯沒變”,依然是投資推動下的“產能過?!笔皆鲩L,與此同時,高企的債務杠桿與經濟泡沫,跟城市化放緩、人口老齡化等長期趨勢一起,對中國經濟增長構成了巨大壓力。


我們其實思考這么一個問題就是,我們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兩面性?長期以來我們的經濟發展中都存在著這樣的兩面性,是因為什么?


隨手舉幾個例子,比如我們每100元固定投資中,40元投向了服務消費領域;每100個新增就業人口中,流向制造業的人數從60個降到了30個。從一系列數據可以看出來,中國經濟已經在向創新、服務和消費型轉變,這是毋庸置疑的。


在“量變”的同時,新經濟的“質”也在迅速提升:到2016年中國已連續6年居世界發明專利授權首位,十年平均增速21.4%;美國白宮發布的人工智能發展報告中,SCI收錄的中國相關論文增長約6倍,過去十年近2萬篇頂級人工智能文章中,華人作者占比不斷上升。


就在剛剛公布的全球197家“獨角獸企業”(估值超過十億美元的初創公司)中,中國以23%的比例緊隨美國(54%)之后,超過其后印度(4%)、英國(4%)、德國(2%)與韓國(2%)之和。我們跟美國一樣,是全球無人機專利最多的國家。


現在有一個詞叫做“新四大發明”,我們的高鐵、網購、移動支付、共享單車被譽為新四大發明。這四大發明中三個都是跟互聯網技術、跟新經濟有關的,已經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中國的新經濟、新業態、新模式的成長速度。


新技術、新產業不是今天才有,歷史上一直都有,它如何來推動經濟增長?很關鍵的是看兩個大的指標:第一,這些新技術、新產業有沒有帶來大規模的固定資產投資?第二,有沒有帶來大規模的消費升級?


按照這兩個指標,我們可以看到這新四大發明都帶來大規模的固定資產投資和消費升級。比如高鐵帶來大規模固定資產投資;移動支付推動手機不斷更新換代等等。


而在全球化的“新經濟浪潮”中,新經濟和新產業對中國還有兩個非常有特點的拉動作用,第一,對中國的就業和城市化有非常大的帶動作用,它創造了什么?非常有彈性的勞動力市場。


那天我看到一個快遞員,他手上拿了6個手機。我說你是干嗎的,他說我是送外賣的。為什么要拿6個手機?相當于他在打6份工。


我們可以看到,中國快遞業每年高達300億件業務量、4000億收入規模,已創造了數百萬就業機會;而年交易金額高達23萬億元的電子商務市場,帶動就業可能高達數千萬人次。我們可以看到新經濟帶來的大量非正式經濟、更靈活的經濟,創造了一個非常彈性的勞動力市場。


第二點其實不是很多人觀察到的,新經濟對地租的轉移效應。網購和電子商務確實對實體商業有不小的沖擊,這個不可否認。但是大家有沒有發現,其實你商店好的時候,你的利潤并沒有給你自己賺取,你的利潤往往是被業主賺取了。


但是網購不需要租店面,全部在后臺操作,這部分利潤、這部分價值到誰那兒去?應該說到消費者手上去了,避免了這個價值被地租所吞噬。


我們的經濟為什么出現這樣的兩面性?一方面確實是因為新經濟的力量和規?,F在還不夠大,研究數據顯示新經濟占整體經濟的比重始終在30%左右。


為什么不夠強大?實際上是有很多制度性的因素導致它不夠強大。


我們研究新經濟與舊體制的沖突,從監管上來說有“三個并存”:第一,監管碎片化,各個部門之間協調問題很大;第二,監管滯后;第三,監管缺失。幾乎所有的新經濟業態都存在這樣的問題:既得利益集團的利益博弈;制度缺失、監管手段“新人穿舊衣”;部門管理碎片化;有限資源分散化。這是我們從各個領域觀察到監管上的一些問題。


當然我們也看到中央層面,包括李克強總理在國務院常務會上專門講,不要用老辦法管治新業態,要有包容的心態。包括分享經濟的指導意見,包括鼓勵雙創,我們看到理念還是比較新的,但如何落實還是個問題。


新技術、新產業從歷史上來看從來都是在利益沖突、法規制約,甚至公眾質疑當中成長的,這沒有關系。我們相信隨著“邊界重塑”與監管的完善,新經濟仍然會有一個光明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