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大型銀行大規模裁員的分析與啟示

近期,歐洲銀行業集體遭遇業績下滑,德意志銀行、匯豐銀行、巴克萊銀行、法國巴黎銀行等大型銀行紛紛啟動大規劃裁員計劃,這其中固然有英國“脫歐”、國際貿易爭端、金融科技顛覆性創新等因素影響,但“罪魁禍首”應指向歐洲各國央行長期實施的扭曲性低利率甚至負利率政策。


一、“降息拉弗效應”?不存在的!

拉弗效應的原意是指,美國供給學派經濟學家拉弗在研究國家稅收總量和稅率關系時提出,存在一個所謂的“最佳稅率”,當現行稅率高于“最佳稅率”時,降低稅率便如同“放水養魚”,不僅不會降低稅收總量,還會取得刺激生產、擴大稅基進而提升稅收總量的功效。

歐洲各國央行(包括歐洲央行)在實施低利率乃至負利率政策時,按其本意歐洲銀行業也應有這么一個“降息拉弗效應”:當利率降到足夠低的時候,居民部門減少儲蓄擴大消費,企業部門增加投資擴大生產,總供給和總需求在更高水平上達到新的平衡;對于銀行部門來說,雖然降息導致單位業務收益率下降,但業務規?!氨┰觥弊阋缘窒找媛氏陆涤绊?,銀行部門收入和利潤將不減反增!
但事實卻是,自2014年6月歐洲央行將歐元區隔夜存款利率調降為負以來,五年多來歐元區及歐盟經濟始終保持低迷。歐盟統計局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2019年前三季度,經季節調整的歐元區19個國家(EA19)GDP同比僅實際增長1.2%,歐盟區28個國家(EU28)GDP同比僅實際增長1.4%。
在歐洲經濟增長水平未發生根本性扭轉的情況,低利率環境嚴重打壓歐洲銀行業營收水平。據行業分析機構Coalition公布的數據,其跟蹤的全球12家大型銀行2019年上半年業務收入同比下滑11%,降至13年同期最低水平。歐洲大型銀行更是“重災區”,德意志銀行連續兩個季度出現虧損,第三季度德銀凈虧損8.32億歐元;匯豐銀行第三季度營收下滑3.2%,稅前利潤則大幅下滑18%;法國興業銀行今年第三季度收入為59.8億歐元,低于上一年的65.3億歐元,利潤則下降34%……
數據顯示,今年以來全球銀行業宣布的裁員人數超過75000人,且其中83%來自于歐洲,其中德意志銀行、匯豐銀行裁員計劃均超過一萬人,意大利最大商業銀行裕信銀行計劃裁員8000人。大規模裁員正是歐洲銀行業遭遇業績下滑重創后不得不采取的“自救之舉”!

二、歐洲央行如此努力,實體經濟為何不領情?

如上文所述,歐洲銀行業的“病根”在于貨幣政策沒有真正推動實體經濟實現復蘇。歐洲央行為配合零利率乃至負利率政策的實施,還進一步推出量化寬松政策(QE),直接在金融市場上購買長期資產釋放流動性,貨幣政策不可謂不“給力”,但實體經濟卻偏偏不“領情”,歐洲經濟長期處于低增長、低通脹、低利率“三低”狀態,“逼迫”歐洲央行在最新一期“金融穩定評估報告”濃墨重彩地提示了歐洲經濟前景進一步惡化甚至整體衰退的風險。

從本質上說,貨幣政策真正發揮作用是一個“未來需求提前變現的魔術”。一方面,貨幣政策是社會總需求管理政策,在傳導機制上是通過提供更加充足的流動性把“未來的消費和投資需求”挪到現在使用;另一方面,“未來的消費和投資需求”正因為現在的貨幣政策而產生,如果現在不實施貨幣政策,“未來的消費和投資需求”就不會存在,從這個角度來看貨幣政策是“無中生有的魔術”。貨幣政策“魔術”能夠成功的標志就是在未來產生“真正的(長期)需求”,而不是“總需求管理政策刺激出來的(短期)需求”,否則央行這個“魔術師”就永遠下不了場了。舉個例子來說,如果在當前利率水平下存在大量的失業人口,通過降息刺激企業部門增加投資并創造新的就業(短期需求),原失業人口獲得收入并增加消費(長期需求),居民消費增加又進一步推動企業部門增加投資擴大生產(長期需求),投資和消費實現更高水平的平衡。
總結貨幣政策發揮作用的條件,就是社會存在閑置生產要素,總需求管理政策可以刺激真實的、以實物衡量的要素投入。以此為衡量標準,歐洲實體經濟發展必然與貨幣政策預期“背道而馳”:勞動力要素投入來看,今年10月歐盟28國失業率為6.3%,為2000年1月以來的最低失業率,早已實現了經濟意義上的充分就業;從資本要素投入來看,降息或許可以帶來一時的新增“賬面投資額”,但真實的資本形成必然要以儲蓄增加為基礎,降息反而很可能刺激消費降低全社會儲蓄率和儲蓄量;從技術要素投入來看,全球新的技術和產業爆發點仍未出現,歐洲也不存在類似發展中國家引進先進技術的“后發優勢”。
三、珍惜我國貨幣政策空間,為真實資本形成創造條件


歐洲央行在貨幣政策實施條件缺失的情況下,一味推進貨幣政策乃至用盡全部貨幣政策空間,但實體經濟持續疲軟、積重難返,為我國貨幣政策提供了重要啟示和教訓。

我國經濟增速遠遠高于發達國家,但剔除通貨膨脹的實際利率水平領先并不多,甚至比發達國家還要低,貨幣政策空間并不算大。從一般常識出發,一國實際利率水平應與經濟增速相匹配,其背后的經濟學涵義是高經濟增速意味著高投資收益率,高投資收益率推動資金市場形成更高的供需均衡價格。如果用十年期國債利率與CPI的差值計算實際利率,中國的實際利率約為-1.3%(3.2%-4.5%),美國約為-0.3%,德國約為-1.4%(即使是扣除中國CPI上漲的“豬因素”,中國實際利率也只有1.3%左右)。中國相對于發達國家而言比較“充?!钡呢泿耪呖臻g也只剩下名義利率值離“零”還有一段距離。
近日國家統計局公布我國前三季度經濟增速下滑到6.2%,市場上“降息”“保6”聲音不絕于耳。從歐洲的教訓來看,暫且不論我國實際利率本身就長期處于扭曲和偏低狀態、實質上貨幣政策空間有限,更加危險的是降息將破壞我國真實資本的形成和積累機制,降低我國經濟增長潛力,影響長遠經濟穩定健康發展。
根據長期經濟增長的模型,潛在產出由資本、勞動、技術要素投入決定。按照林毅夫教授的新結構經濟學理論,一國技術水平(或稟賦)可以以人均占有資本量來衡量。對于中國這個發展中國家來說,保持較高的儲蓄率推動真實資本形成和不斷積累,提升人均資本占有水平,是我國提升長期經濟增長潛力的“不二法門”。
在我國實際利率已經相當扭曲和長期偏低的情況下,如果貿然進一步降低名義利率和實際利率,不僅不會增加真實生產要素的投入,還會從多個渠道破壞真實資本形成和積累的機制:一是在沒有真實增長的情況下,以寬松的貨幣和信貸政策擴大了消費,擠壓社會儲蓄和真實資本形成;二是在沒有真實資本形成的情況下,新增賬面投資追逐現有生產要素,推高土地、股票等資產價格;三是在沒有提升經濟增長潛力的情況下,擴大了信貸規模,進一步推高經濟的杠桿率和風險水平。一旦正常的資本形成和積累機制被破壞,經濟低水平循環就迫在眉睫了!
剛剛結束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部署明年經濟工作提出“保持戰略定力”“繼續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易綱也提出“珍惜正常貨幣政策的空間”。我國貨幣政策切莫為市場雜音所擾!切莫重蹈歐洲央行覆轍!


作者:余凌曲 綜合開發研究院 金融與現代產業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