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財經11月1日訊(記者 鹿凱)金融科技助力金融業提高效率、創造價值、服務社會。公益慈善幫助我們塑造自己、建構社會。信托作為金融重要載體與公益慈善結合在一起,依托科技力量不斷發展,二者相互促進、相互賦能。
新分類奠定基礎
近些年,金融科技在包括信托業在內的各金融子行業得到廣泛應用。整體來看,信托業在金融科技的投入與銀行、保險、基金等存在較大差距,其中除歷史原因外;一直以來信托業務分類標準不明確,無法實現金融科技成果的標準化、規?;瘧?,也成為制約金融科技在信托業廣泛應用重要原因。
不久前,在監管部門下發《關于調整信托業務分類有關事項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將信托業務劃分為資產管理信托、資產服務信托、公益/慈善信托三大類,簡化的分類標準為金融科技更好地在信托業廣泛應用打下基礎。
其中,公益/慈善信托近年來迅猛發展,其貼合信托本源和能在第三次分配中扮演重要角色,這為其更好地與金融科技結合提供契機。
據慈善中國信息平臺公開數據整理,截至2022年10月27日,慈善信托備案數量達1001單,財產總規模共44.28億元。今年年初以來,新設立慈善信托共計228單,高于2021年全年備案數量;財產規模達4.93億元。對此,業內人士表示,慈善信托既是擔當社會責任的表現,也是信托公司回歸本源。
由于科技與公益慈善可以通過相互促進、相互賦能等形式實現更好結合,也為金融科技更好地在公益/慈善信托中廣泛應用成為可能。
“公益慈善”化解信托科技痛點
公益慈善賦能科學技術主要體現為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可以通過公益/慈善信托助力科技人才培養。慈善信托過實施教育、醫療、救助等各類公益項目,幫助貧困人口、殘疾人等困難群體獲得更公平的教育機會,讓更多人可以成才,為科學技術發展提供更為宏大的受教育人口基礎。
二是,通過公益/慈善信托助力高等教育發展。通過一些長期公益/慈善信托,通過直接創辦學校方式,在培養未來人才同時,還能做到資產管理,實現資產未來保值增值。
三是,通過公益/慈善信托支持科學研究。這樣不僅為科技探索發展提供了資金保障,還成為信托參與到科技發明,提供了途徑。
最后可以總結為,公益/慈善信托為科學技術提供有力支撐,從而成為科技創新大廈新的基石,為信托更早地參與到人類社會創新、與創造過程提供了可能。
科技推動公益/慈善信托做大做強
說到金融科技能如何賦能公益慈善信托,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金融科技可以提升公益慈善可及性。近年來,金融科技快速發展,深刻影響信托業務具體運作方式同時,也改變公益/慈善信托形式。通過金融科技、互聯網等現代科技形式,將用戶個人的運動、游戲、消費、理財、出行、社交等日常行為與公益/慈善信托相結合,在大大提高了公益/慈善信托業務顆粒度同時,也提高了業務覆蓋度。
二是,金融科技提升慈善資源配置效率。通過金融科技手段與互聯網公開募捐信息平臺和個人大病求助平臺共享數據資源模式,在資金端確保資金安全同時,通過建立慈善捐贈方、慈善需求方、慈善服務供給方之間對接的平臺,提高了慈善資源配置的精準性、及時性和有效性。
三是,通過金融科技助力慈善信息公開。通過引入,區塊鏈技術等金融科技手段,記錄公益/慈善資金流轉信息、慈善信息等,讓社會公眾可以更好監督慈善組織,提高公益/慈善的透明度和問責性。
總結起來,金融科技可以有效降低公益/慈善信托門檻,讓更多的信托公司可以提供該項服務,也才能讓更多的人享受公益/慈善信托服務。如果未來要是公益/慈善信托能真正成為信托主要轉型方向,并最終成為信托業主要業務,首先要發揮公益/慈善信托對基礎科學研究的支撐作用;其次,發揮公益/慈善信托對高等教育的促進作用,從而為包括信托業在內的各行各業未來發展培養合格人才;最后是要發揮金融科技進步對公益/慈善信托的倒逼作用,從而讓公益/慈善信托從產品設計、銷售、管理等各個方面不斷優化,從而更好地適應公益/慈善事業需要,為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做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