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俄烏沖突仍在持續演變,全球經濟金融形勢復雜多變,我國正在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加快構建雙循環發展新格局,新經濟新金融快速發展,處理好穩增長和防風險的關系,鞏固經濟恢復向好勢頭成為經濟工作的重中之重。地方金融是我國金融體系中的重要部分,不僅對當地社會經濟發展有著不可或缺的支撐帶動作用,而且對整體金融體系健康發展有著越來越重要的影響。
12月27日,由國家高端智庫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主辦、金融中心信息網承辦的“2022中國地方金融發展論壇”在深圳召開。本次論壇以“新格局下的地方金融高質量發展——金融中心服務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為主題,重磅發布了“第14期中國金融中心指數(CFCI)”和《深圳上市公司發展報告(2022)》,并匯聚了微眾銀行、招商證券、中銀香港、恒邦資本等金融及投資機構代表,深入探討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下全面建設中國式現代化新格局對中國地方金融發展的影響,共商地方金融治理之策,共議金融組織做強之要,共話金融中心建設之路,為提升金融服務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提出了具有啟迪意義的思路和建議。
戰略新興產業發展是探索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路徑
當下的中國經濟社會,確實在發生著一些劇烈的變遷。不管是從全球來看,還是從全國來看,在巨大的變革之下,肯定很多人不喜歡,有風險、不確定性增強了。但就金融中心的建設,就金融業的發展,特別是從地方的視角來看,也恰恰蘊含著機會。如果完全按照原來的那種傳統的模式,很多地方金融中心的建設是沒有機會的,但是在大的變革的時代背景下,恰恰給了各地一些更公平的機會,這些擁抱變化,而不是“刻舟求劍”的,好創新又不固步自封,善于競爭又不是等靠政策的城市,就非常有可能在這一輪的金融中心建設中脫穎而出、異軍突起。
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郭萬達就論壇致辭發言,并提出了中國式現代化的大灣區路徑探索。郭萬達從三個方面展示了中國式現代化的大灣區實現的路徑,提出了戰略新興產業發展是探索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路徑,運用大數據深入剖析了大灣區戰略新興產業發展的趨勢和特點,深入探究了促進大灣區戰略新興產業發展的制度創新方向。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心任務,高質量發展是首要任務,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而且還要堅持創新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最后的著力點在實體經濟,其中一個很重要的支點就是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融合集群發展。尤其是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綠色環保等,我們稱之為“七大戰興”。這一次很重要是把人工智能納入進來,也意味著人工智能在戰興中的重要性。
戰略新興產業融合集群發展是我國“十四五”時期的新動能、新引擎?!笆奈濉币巹潖娬{推動戰略新興產業融合化、集群化、生態化發展。而在過去的幾年,特別是新冠疫情三年,戰略新興產業也是國家競爭的焦點。無論是歐盟、日本、法國,在人工智能、大數據、半導體,不斷的出臺有關的戰略產業的政策、法律法規等等。2022年6月,美國信息技術與創新基金會(ITIF)發布漢密爾頓指數,評估國家在先進制造業競爭中的表現, 10月美國發布《先進制造業國家戰略》開宗明義地提出制造業是美國經濟實力和國家安全的推動力,并在脫碳、微電子和半導體、生物經濟、新材料、智能制造設定了五大重點目標,每一個目標都有其對應的實施路徑以及在未來四年內要獲得的成果。
在這個情況下,先進制造業已經成為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的重要的節點,戰興產業融合集群發展符合先進制造業的規律?,F在香港明確提出“再工業化”,澳門也提出“適度多元化戰略”,郭萬達在此特別強調了戰略新興產業的融合集群發展,指出要素流動和制度銜接的至關重要性。
發揮中國式現代化與金融五大新趨勢中的香港作用
一般來講,金融中心分為國內金融中心和國際金融中心。國際金融中心一般來說有三種,一種是區域性的國際金融中心,香港、新加坡、東京、法蘭克福,都屬于這一類。第二種是一個特色的國際金融中心,不是全能的,但是某一方面做得非常好,比如芝加哥做期貨、蘇黎士智能理財、舊金山做創新金融。最高等級的國際金融中心就是全球金融中心,目前只有倫敦和紐約。
金融中心的競爭是非常激烈的,內地有300多個城市都提出了要建設金融中心的要求和規劃。在此背景下,香港和大陸的金融中心樞紐融合發展建設,顯得尤為重要。中銀香港經濟與政策研究主管王春新就香港金融中心發展的新趨勢與內地金融中心合作進行了主旨演講。他提出了中國式現代化與金融的五大趨勢,并指出香港在大灣區金融樞紐建設中可在創新金融、財富管理、人民幣國際化、絲路金融、綠色金融、民生金融等領域發揮重要作用。
一是創新性。
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意味著一個大的發展空間和潛力,但是創新經濟才是決定經濟總量的最重要的動力,所以創新金融要很好的配合。香港不但可以服務整個大灣區,還可以服務全國。
二是普惠性。
普惠金融很重要,因為中國需要共同富裕的現代化。香港發展普惠金融很多年,比如說對中小企業,尤其是一些特殊的貸款融資的安排。
三是實體性。
金融為實體經濟服務,而不是隨便的炒賣,這個跟兩個文明的現代化是有關系的。
四是綠色性。
綠色金融未來的發展空間非常大,這個跟整個中國式現代化中的人和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連在一起的。
五是安全性。
中國式現代化強調人類命運共同體,但是在這個過程中,可能要強調國家的安全,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安全,這種安全也擺在非常重要的方面??梢酝ㄟ^各種的設計,來有效的防控安全。
王春新認為,未來可以通過香港跟大灣區的各個城市,特別是深圳和廣州,來共同建設國際金融中心,來推動香港這個全球金融中心的建設,也可以為國家的建設金融強國打好基礎,這是大灣區的一個共同使命,也是未來的努力方向。
金融科技為區域融合發展插上騰飛的翅膀
“融通”是區域創新發展的關鍵所在,科技創新則是推動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不僅是科技金融本身的優化與創新,還需要各地政府的配合以及區域內產業的互通互聯,才能通過科技金融服務于金融業、服務業等相關產業。
由于地理位置以及區域組成的特殊性,大灣區的金融融合發展探索走出了一條靚麗的風景線,也為中國區域融合發展提供了經驗和借鑒。此次論壇上,微眾銀行科技創新產品部部長姚輝亞就金融科技助力大灣區融合發展實踐做了精彩分享。姚輝亞詳細介紹了微眾銀行在數字金融尤其是跨境金融領域很多開創性的探索和實踐,并分享了采用個人數據可攜帶權、運用區塊鏈技術的跨境金融解決案例:一是疫情期間的粵澳健康碼的互認,只需要40秒就可以完成互認;二是搭建了粵澳跨境數據驗證平臺。
粵港澳大灣區的金融服務需要打通內地與香港、澳門之間的金融貿易往來,便于境內外各產業人群以便捷的金融通道完成一系列交易,精簡流程、節省時間成本。目前為止微眾銀行支撐了資產證明等方面的應用,未來會支持跨境駕照、跨境婚姻、食品安全溯源等更多的應用,幫助政府搭建一些可信的基礎設施,來促進大灣區的融合。
私募基金助力地方產業培育
目前中國私募股權市場上活躍投資機構達到4千家,市場規模突破13萬億。在IPO的上市數據中發現,2022年上半年私募股權投資公司的滲透率,已經達到了69%,而在科創板,VC、PE的滲透率分別達到了90%、91%。中國的私募股權基金正在高速蓬勃發展,并結合各地方不同的產業政策,形成了蘇州模式、合肥模式、深圳模式、重慶模式等不同的模式??梢哉f私募股權投資在中國大江大河中遍布開花,在助力地方產業培育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在本次論壇上,恒邦資本合伙人、執行董事紀昌業就私募股權投資基金助力地方產業培育進行了介紹。他重點剖析了合肥案例,系統解析了依托政府引導基金打開區域主導產業和新興初創產業新格局的經典案例,并針對地方政府發展產業基金助力地方產業培育提出四點建議:一是要會聚三類人才:政策人才、產業人才、金融人才;二是政策銜接要有力,尤其是政策的持續性,長、中、短有效的銜接;三是要集中優勢產業,先做單行業突破,再向多行業打造;四是多種金融工具協同實施,私募股權投資基金說到底是一種金融工具,除了這個金融工具之外,一個地方產業的高速發展,一定需要多種工具來互補,培養像融資租賃、商業保理、供應鏈金融等等,形成多種金融工具齊下的局面。
內暖外涼,走向2023
對國內經濟來說,疫情三年了,過去的三年是完整的疫情期,中國經濟也經歷了很嚴峻的考驗。說中國經濟過去三年呈現收縮,這是沒有異議的。這個收縮的力量,會不會在2023年逐步釋放,這也是大家都非常關心的話題。以今年年底這一次的中央經濟會議,會不會為我們開啟一個新三年,非常值得探討。
本次論壇,招商證券首席經濟學家謝亞軒就2023年我國宏觀經濟及政策進行分析展望。他對明年整體經濟形勢的看法總結為“內暖外涼”:內暖是國內經濟,看得偏暖一點;外部的環境,可能偏冷,收縮的可能性會更大一些。謝亞軒認為基建、房地產、制造業投資和消費可能是明年擴大內需政策的發力點,而通脹仍然是2023年國內經濟面臨的潛在風險。而歐美國家對通脹的治理,必然導致經濟增速的下降,因此他對海外基本的預判是明年發達國家陷入衰退期風險是明顯上升的,不排除經濟下來但通脹還沒下來,全球環境明年可能是偏冷的。
這一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了四次“擴大內需”,盡管以前每年基本上都強調經濟建設為中心,但是把“擴大內需”這么高頻率的提出來,應該是第一次。足見國家對增長需求,特別是內需的重視度。一方面我們可能會真的進入新三年,從底部開始爬升的三年,不管是國內還是全球來看。另一方面如果全球經濟趨冷的話,大家可能又會考慮有更多的合作,來尋找新的增長點。所以2023年,我們還是要永懷信心,在新格局下共克時艱走出金融服務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新明天!
最后,本次論壇上先后發布了最新一期《中國金融中心指數(CFCI)報告》以及《深圳上市公司發展報告(2022)》。其中,《中國金融中心指數(CFCI)報告》由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金融發展與國資國企研究所團隊編制,旨在構建適應我國金融中心特點的競爭力評價體系,持續跟蹤研究國內金融中心建設發展狀況?!渡钲谏鲜泄景l展報告(2022)》則聚焦深圳上市公司高質量發展,從規模實力、發展潛力、經營能力、社會貢獻等維度展現了深圳484家境內外上市公司發展概況、特征與競爭力水平!
“中國地方金融發展論壇”共商金融服務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之路
2023-01-03 BY 綜合開發研究院 【閱:0】

點擊排行